行業(yè)新聞 2020.04.15
寒冬時節(jié),哈爾濱已是冰雪覆地。早上7時20分,從黑龍江博能腦癱患兒救治救助中心通往王崗鎮(zhèn)中心小學的路上,一對祖孫二人的身影會準時出現(xiàn)。
57歲的奶奶劉繼榮為腦癱患兒李松濤穿衣服,準備去上學。
戴著帽子和口罩,抱著深藍色書包,坐在小輪椅上……小松濤今年8歲,是名腦癱患兒。年近六旬的奶奶劉繼榮小心翼翼地推著輪椅,繞過路邊積雪,避開往來車輛。這短短10分鐘的上學路,承載著這個特殊家庭的希望。
奶奶劉繼榮送腦癱患兒李松濤上學。
“不拋棄”:讓特殊孩子有學上
“誰來背一下7的乘法口訣?”
“我!”“我!”“我……”
“李松濤。”
“一七得七,二七十四,三七二十一……”
李松濤舉手流利地背乘法口訣。
數(shù)學課上,李松濤從座位上顫巍巍站起來,流利的回答迎來同學們的熱烈鼓掌。
劉繼榮回憶說,出生后11個月,小松濤的身體就表現(xiàn)出異樣,“別的孩子會走,他總是站不穩(wěn),吃飯也得大人喂……”后來,他被確診為先天性腦癱。從那時起,一家人開始輾轉(zhuǎn)于各家醫(yī)院和康復(fù)機構(gòu)。除了站不住、走不了,小松濤右手握筆也十分吃力,他一度遇到?jīng)]學上的危險。
李松濤在黑龍江博能腦癱患兒救治救助中心進行康復(fù)訓練。
2018年初,哈爾濱市南崗區(qū)教育局為幾名基本具備接受正常教育的特殊孩子開辟就學“綠色通道”,小松濤有幸成為王崗鎮(zhèn)中心小學的一名學生,隨班就讀。從此,他每天既能參加康復(fù)訓練,又能正常讀書。
在教學樓二樓水房一角,藏著李松濤和班主任教師張穎慧的小秘密。“學校廁所在室外,他行動不便,我就給他準備一個小瓶子。只要想尿尿了,他就在上課的時候,悄悄從教室后門走到水房。等下課了,我來幫他換瓶子。”張穎慧說。
李松濤在班主任老師張穎慧的陪伴下去上體育課。
在王崗鎮(zhèn)中心小學,像李松濤一樣的腦癱患兒一共有4名。這樣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上演。
前不久,學校組織籃球操比賽。三年級患兒范儒澤除了走動,跑跳都很困難。為了讓他“不掉隊”,班主任教師孫玉峰讓他為班級舉牌子。比賽當天風大,范儒澤拿不穩(wěn),孫玉峰就蹲下來,坐在地上扶著他……“不拋棄,是教育給每個孩子的成長禮物。”孫玉峰說。
在班主任老師張穎慧的幫助下,李松濤和同學們玩籃球。
“不放棄”:每一天都拼盡全力
面對記者提問,王子垚嘴角帶笑,對答如流。而兩年前他剛來學校時,總帶著一股旁人難以接近的“倔勁”。班主任教師楊鳳翾很快察覺到,這種表現(xiàn)源自疾病給他的不自信。“其實他是個非常聰明的孩子,心智比同齡人成熟。”
“別人能靠勞動吃飯,以后你要靠腦袋吃飯。”楊鳳翾這一句話,讓王子垚受到了觸動。他開始慢慢聽得進老師的話,學習上更用心了。看過的書越來越多,他經(jīng)常給同學們講故事、講笑話,是大家眼中的“小百科全書”。
變化在悄然發(fā)生,有些還令人喜出望外。張穎慧說,李松濤剛?cè)胄r,都是由奶奶背著、抱著上樓,后來他開始自己練習走路。雙手緊扣住樓梯扶手,手背的青筋都凸起來,每挪動一步,他都咬牙堅持、拼盡渾身力氣,常常憋出一腦門汗。
有的同學來扶他,有的為他加油,也有的投來異樣目光。這時,老師會告訴學生:“當李松濤需要幫助的時候,大家就要去幫他;他能自己做的,一定讓他自己來。”慢慢地,在大家的鼓勵下,李松濤竟能從輪椅上走下來了。
從老師到學生,從學生到家長,“不放棄”是他們心中共同的約定。因為家庭困難,李松濤的奶奶劉繼榮要打兩份工,白天在康復(fù)中心做保潔員,夜間十二點到第二天凌晨六點,又到一家漢堡加工車間工作……一天算下來,她只能利用孫子上課的時間睡上四五個小時。
“孩子的未來有希望是最讓人開心的,不知道他今后能不能上大學。”劉繼榮說。
“不孤單”:融合教育打造成長大課堂
幾年前,一場高燒讓段宇旸的左臂失去了大半知覺,并且慢慢萎縮,他一下子變得內(nèi)向、寡言。來到王崗鎮(zhèn)中心小學后,他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并不是“最特別的一個”,還和李松濤、王子垚成了好朋友。
李松濤和伙伴一起玩耍。
一起接受康復(fù)訓練、一起玩耍,他們也一起上下學,段宇旸又變得開朗起來……在學校里,同齡孩子該享有的快樂,他們并未缺席。
2017年,融合教育首次寫進《殘疾人教育條例》,我國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殘疾學生數(shù)由2013年的19.1萬人,增加到2018年的33.2萬人,殘疾學生在普通學校就讀的比例超過50%。
“學校給了他們學習的機會,他們也用自己的堅韌和努力感染著身邊健全的孩子。很多學生在幫助他們的過程中,學會了助人為樂,明白了奉獻的價值,也懂得了堅強。”楊鳳翾說。
楊鳳翾回憶說,一次布置一篇人物作文,沒想到,班級里37人中,有12位同學不約而同寫了王子垚,說他是“小書蟲”,“雖然他行動不便,但總是學習很認真”“他很有毅力很堅強,是我學習的榜樣”……
“融合教育帶來的積極因子超乎我們的想象。”王崗鎮(zhèn)中心小學校長劉紅艷說,思政教育不僅局限于課程表里的一堂課,更是像鹽一樣溶于校園生活的一點一滴,這也是融合教育給所有孩子帶來的最好的禮物。
“生命的殘缺并不可怕,我們一起戰(zhàn)勝。”在這個溫暖的校園里,生命會感染生命,愛殘助殘的故事仍在續(xù)寫。
來源:新華社
圖片: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 韓宇 攝